Léon

Leon's Cave

鸵鸟将头埋进土里,以此躲避危机。 我们也需要一个洞穴,暂时藏身,让心灵喘息。 欢迎来到我的洞穴。

龍場悟道

 午時,不知怎麼就想起了王陽明,想到了龍場悟道。

 我對王陽明了解不多,但是龍場悟道這四個字的傳奇色彩太強了,挺裝逼的,于是在 B 站搜了點視頻資料來看。龍場悟道的故事,是說王陽明在朝為官被奸人所害,假裝投河才僥倖得一條性命。之後便在龍場(貴州的一個道場)裡悟道,最終得道,從此成為聖人。

 短視頻橫行的時代,大多數視頻資料都比較淺薄,講述和二手煙一樣的二手知識,信息密度很低,缺乏洞見。我想,還是得親自讀一下《傳習錄》,研究下心學。雖然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心裡還是有個念頭,覺得陽明龍場悟道,跟禪宗的頓悟還挺像的。

 禪宗推崇頓悟,喜歡那種 “棒喝式” 的啟示,在我看來有些極端。弟子向師傅求道時,師傅不是當謎語人,就是打殺弟子。我看過最離譜的禪宗故事,是一位弟子向師傅求道,師傅直接揮刀把他手臂砍了,弟子當場悟道,成佛了。

 看到這樣的故事,你肯定跟我一樣的想法:我操,什麼玩意兒?這也行?

 對於禪宗有許多的批評,上面的故事可見一斑。那位弟子究竟是真的悟道了,還是僅僅被師傅的屠刀下破了膽?我們已無從得知。當今社會許多法師聲稱自己頓悟了,得道了,以此獲得社會地位,但你沒法證明他們悟道的真實性,畢竟是頓悟,你也沒法實踐。

 在我看來,頓悟未必是假的,只是它並非憑空發生,而是量變引起的質變。

 龍場悟道和禪宗的棒喝悟道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人經歷大劫大難之後,內心處於極端的平靜的剎那,才產生的悟。對於這些悟道的過程,我很感興趣。我也很喜歡這些聖人的故事,羨慕他們找尋到了自己的道路。心無二物,只有本心,這或許就是涅槃的狀態,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感悟的,亦或是如此。內心平和,精神充盈,無喜無悲,我只有在極度專注的時候才能有這樣的感受(其實賢者時間也是,我認為這也是藏傳密宗 “走火入魔” 的原因)。那時我的內心充盈,沒有恨,沒有憎,感恩與感激一切,頭腦清醒,不衝動,有條理。但這樣的時刻不多,因為 ADHD(多動症)的緣故,很快我又會重新回到混沌。

 佛陀說,眾生是蒙塵的鏡子,佛是擦了鏡面的眾生。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佛性,是屬於他的悟,這種悟不一定通過佛學這一種哲學思想來表達,它也可以是程朱理學、陽明心學、老莊道學、斯多葛主義、馬克思主義,關鍵還是在於如何踐行。凡夫俗子悲哀的根本,可能就在於無法知行合一:想的很多,做的很少;做的很多,卻不遵循本心。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